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
2、仁爱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4、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5、扩展资料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6、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7、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8、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9、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10、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11、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12、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13、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4、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15、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16、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17、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