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吵不闹的六月;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眼间大学四年已过,从大一下开始陆陆续续参加了24场大大小小的数模比赛。趁着暑假有空做个回忆录,总结下本科的数模经历,也算是有始有终吧。(第一次发知乎文章,读者见谅...)
首先放上24场数模比赛的成绩统计(表1),包括3场国赛、3场美赛、3场校赛和15场其余比赛,几乎涉猎了市面上绝大部分的比赛,其中标红的为国赛和美赛。24场比赛中一等奖及以上共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及以下6项(好正态分布啊...)。含金量高的主要还是国赛的国一、国二和美赛的F奖了。
(资料图片)
很多比赛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下面挑选几个主要的进行回顾。
本科阶段有幸参加过三次国赛,并且拿到了两次国奖,也算是很满意了。
第一次国赛,队友是一位管理院的学姐和一位同院的同学。本次比赛我们选的是A题,高压油管的压力控制(图1)。
此题主要是寻找注油口(A)的最优开启时刻,使得喷油口喷出的质量和注油口注入的质量相等,从而保证油管内压力的稳定。由于刚开始对数模的认识和经验比较浅,不熟悉比赛的常规套路,同时对ODE方程的数值解和有限差分法等掌握较少,因此只拿了省二的成绩。但论文的框架和逻辑在此次比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有了第一次国赛的经验,这次比赛显得从容了很多。队友是两位物理院的学长。本次比赛我们选的还是A题,炉温曲线(图4)。
本题主要是通过牛顿冷却定律、傅里叶定律和传热学等知识,研究回焊炉内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涉及PDE数值解、有限差分法、多目标规划等。我们在论文中采用了COMSOL进行温度场的仿真模拟,通过有限差分求解PDE方程,并利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的求解,最后得到的解基本上在标准答案范围。
因此,论文被省组委会推荐答辩。当时是非常激动的,因为这是第一次被推荐为国奖,但由于我比赛冲突,只能让两个队友去答辩,自己没有参与其中,还是有点遗憾。最终,11月国奖名单出炉,我们有幸获得国一,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在保研确定后,我第三次参与了国赛,这次队友是一位信息院的学弟和一位经济院的同学。本次比赛我们依然选的A题(没错,A题老钉子户了...),FAST主动反射面的形状调节(图7)。
其实这次参赛心态也大有不同了,因为已经拿过国一,这次参赛主要就是对国赛的告别了。本题主要是依据正交变换和几何光学法则,建立一个理想抛物面模型,从而解决工作态时反射面板调节方案的优化设计问题。此题与前两年的纯工业物理背景不同,主要是几何和光学上的应用。但基本解体思路还是类似,即建立ODE方程,进行数值计算,并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可能是因为答案有些偏差,抑或是这次的运气没有那么好,最终只拿到了国二,与国一失之交臂。(平心而论这篇论文与去年个人感觉质量差不多,可能数模的评阅还是主观性比较大吧…)
三次国赛,从最初的省二,到后来的国一、国二,这些都见证了数模路上的成长与经历。我是幸运的,不仅在国赛中拿到了国一,而且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回忆,这一刻那些熬夜的痛苦便都云淡风轻了。
说完国赛,自然就轮到美赛了。说起美赛,玄学一词就印上脑门,不管你写得如何,S、F都是“随机评奖”。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但美赛确实是比国赛难把握不少。
在第一次国赛以省二告终之后,我与队友都憋着一股劲,于是一起参加了当年寒假的美赛。本次美赛选择了B题,最持久的沙堡。由于当时是疫情后的第一次比赛,整个美赛划分为了两个阶段,线上交流,再加上纯英文写作,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最终成绩也不理想。
第二次美赛是在获得了国赛国一之后。抱着“国赛已经国一了,美赛总不能那么拉跨吧”的心态,我第二次参加了美赛。此次队友为一位数院的学姐和一位土木院的学长。他们俩之前参加过美赛,有一些经验和心得,因此我还是充满信心的。本次选择了E题,食物系统的重新优化。可能是由于美赛对创新性和可视化的重视,我们的论文获得了F奖。这是继拿到国赛国一后的又一好成绩,自此国赛美赛“双满贯”啦!
最后一次美赛,是在获得了国赛国二之后。与两位土木院的学妹组队,选择了A题,自行车的功率曲线。其实这次的论文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不论是摘要、模型还是可视化方面,但最终结果只有H奖,不免有些小失望。
三次美赛,从刚开始的S奖,到之后的F奖,再到最后的H奖收尾,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总的来说是一种不同于国赛的经历吧。
除了国赛美赛,印象最深的就是数学中国的“认证杯”了。我的第一次数模比赛就是它,也算是启蒙赛了吧。19年第一次参加“认证杯”,三等奖给了当时作为小白的我莫大的鼓励,因此才有了后续的种种成绩。
之后陆续参加了妈妈杯、电工杯、五一赛、亚太赛、小美赛和数维杯等等比赛(有的比赛也尝试过单刷),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以下是部分证书。
最后,很感谢本科阶段有数模相伴,它几乎贯穿了我的本科三年,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拓展了更多的眼界!数模的学习也在后续的论文写作和算法模型上给了我很大帮助。
本科阶段的数模生涯告一段落,这些比赛不仅仅是一种基础能力的证明,也是一种自我追求不断超越的体现,让我短暂感受到了数模的艰苦与乐趣,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研究生阶段,
数模,
有缘再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后台回复
回复 “群”,获得交流群群号,b站教程的课件、数模资料等在群文件;
回复“课程”,查看入门级精品课程(模型简介+适用赛题+例题与原理讲解+MATLAB代码求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