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走进位于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来自全国和上海新闻出版界的相关人士心潮澎湃。经过多年呼吁、选址、建设,这座国内首家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6月30日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开馆日至8月31日采取预约入馆参观机制,后续视客流情况动态调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开馆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将坚持“深耕传统、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新颖的立意、厚重的实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闻出版的历史文化和事业成果,建成集“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产业创新”等于一体的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图书馆”:全国出版系统最大单体文物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示面积5640平方米,分为一个主题馆和五个分馆,涵盖新闻出版通史、印刷技术、儿童出版、艺术设计、数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内容。六个展馆陈列清末以来各类展品共766件/套,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唱片、名人手稿、文件档案、生产工具等。其中,一个“图书馆”、一条“报馆街”尤令人感悟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事业在上海发端、发展的厚重历史。
从序厅穿过进馆闸机,位于博物馆一楼南侧的中华书局图书馆旧藏书库透过落地玻璃呈现在参观者眼前,17万册藏书使用原图书分类法和原书架,创新性地复原、展示了中华书局的旧有图书馆。这些藏书中,既有《新青年》等红色文献,又有康有为藏清雍正四年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影印底本近800册。
中华书局图书馆旧藏书库
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原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是上海出版系统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源,也是百年前上海出版人举办公共图书馆、昌明教育、救亡图存的物证。尤其在“一·二八”事件中,商务印书馆建立的远东最大图书馆——东方图书馆毁于战火,使原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成为全国出版系统最大的单体文物,足见其珍贵。
中华书局1912年创立于上海,当时,书局一方面为满足编辑所编印图书的需求购置了大量参考用书、古籍善本、金石书画、西文图书等,另一方面置备新书复本便于留存借阅,在创立伊始设立的中华书局“藏书室”逐渐饱和,“中华书局藏书楼”遂于1916年成立。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等很快把发展图书馆事业纳入书局整体发展规划中。1925年时任编辑所所长戴懋哉邀请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前来指导图书分类工作,根据《杜氏图书分类法》将馆藏六万余册图书全部分类编目入账并配有分类卡与借书卡,按门类上架,建立起具有现代功能的图书馆,藏书楼正式更名为“中华书局图书馆”。1930年,出版家舒新城出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兼图书馆馆长,主持购入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中西文图书、善本珍籍、地方志、报章杂志、工具书、各书局出版的教科书数年之内使藏书增至十万余册。1935年,中华书局图书馆与书局一并搬迁至澳门路新厂,定制了由上海大华铁厂设计承造的大批钢质书架。如今在博物馆保留的原架上,大华铁厂铭牌依然清晰可见。
中华书局图书馆老照片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为保护馆藏珍本、善本书籍不受战火荼毒,中华书局图书馆先后两次组织人力将装箱书籍700余箱,分散藏于各处。1937年起,图书馆陆续抢救散落民间的古籍3万余册,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馆藏图书已达50万余册。
“中华书局图书馆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和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人在时代巨变中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王晨介绍,为让旧藏图书“活起来”,博物馆在接收中华书局图书馆旧藏之初就将藏品数字化纳入整理工作,采编数据实现旧藏图书永久保存与永续传承。参观者可使用安装在书库外墙的触摸屏检索旧藏图书,“对话”百年文存。
中华书局图书馆旧藏书库
一条流动的“文化街”,一台仍可使用的百年石印机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出版事业的出发地。步入二楼,主题馆是“重中之重”。
中国传统出版以雕版印刷为主,第一本用中文铅活字排版的书籍在19世纪初悄然诞生,新闻出版业在印刷技术、文本内容、载体形式、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内容能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更广传播,催生了现代的新闻业和出版业。新文化运动后,新闻业和出版业继续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党的出版机构也在这一时期在上海诞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主题馆 赖鑫琳 摄
主题馆以“东方初晓”艺术装置影片开启,梳理我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历程主线,呈现自清末“西学东渐”至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展出的200余件文物中,除墨海书馆《全体新论》、美华书馆《体学图谱》、上海格致书院《格致汇编》、早期出版的《申报》等稀见出版物外,还有重要馆藏《湘江评论》创刊号、斯诺夫人题签并附斯诺照片的《西行漫记》、商务印书馆新书广告单、鲁迅与生活书店的合同、范用参加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的列席代表证等,其中不少为独家珍品。博物馆筹备之初征集到的第一件藏品——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巴金为商务百年庆题字手迹(1998年),上书“我是‘五四的产儿,我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走上文坛”,也在其中。
主题馆藏品 赖鑫琳 摄
党的红色出版物在展品中占重要位置。存世较少的“新青年丛书”是我党在创建时期的重要出版物,在主题馆中整体展示。《共产党》创刊号、《向导》、《解放》,建党早期上海书店出版的《唯物史观》《青年工人问题》等,亦作为党早期出版的重要见证展出。
主题馆藏品 赖鑫琳 摄
主题馆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巨幅立体投影“20世纪初的上海文化街”。在立体的建筑造型上,20世纪初以福州路、山东中路为中心的书馆、报馆街被投影其上,人影流动。参观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场景与新闻出版人互动,感受当时文化街的日夜盛况。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张霞介绍,主题馆展览第二部分特设口述历史放映厅,博物馆自筹备以来采访新闻出版人500余次,累计视频音频时长约6000分钟。今年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放映厅陆续推出双方口述采访成果。展览第三部分特辟“手稿、书信、档案”展墙,以多媒体触屏方式,在有限空间中展示更多馆藏文物。在这里可以看到《群学肄言》初版本,上贴有严复和文明书局共有版权的印花,是目前所知中国本土最早的版权印花。
不只实物宝贝,现代技术提供更多维度知识空间
博物馆另一“镇馆之宝”陈列于三楼印刷技术馆。这是一台19世纪70年代引进中国的石印机,长4米、重达4吨。经修复后,这台百余年前的石印机仍可正常运转。印刷馆里还有上世纪初的中文打字机、油印机,印钞用凹版雕刻工具等,其中1910年商务印书馆五彩石印的《南洋劝业会场图》、徐天池花卉珂罗版印版等尤为罕见。
印刷技术馆
博物馆充分运用3d mapping、裸眼3d等最新展示手段和数字技术,众多互动装置让观众与展项“沉浸式”对话。走进展馆序厅,裸眼3d技术展开新闻出版历史的长卷。三楼“数字技术还原石窟”呈现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38窟全景,17窟最精彩的壁画部分和库木图拉石窟的穹顶。龟兹文化是中华文明珍贵的历史遗存,上海印刷人通过对洞窟进行三维扫描、数据处理与建模,实现图像数据高清采集、图像处理还原和图像输出再现,逼真还原石窟整体结构和壁画色彩。观众在欣赏经过数字化“驻颜”的千年壁画艺术的同时,足以体验到“印刷无所不能”的艺术魅力。
“数字技术还原石窟”赖鑫琳 摄
“回眸璀璨”儿童出版馆讲述童书百年发展史,以趣味性的互动体验为特色。环幕投影《百年童书》用剪纸效果的神话形象串起百年童书中经典形象;《十万个为什么》奇妙屋用六边形镜面营造炫酷的视觉效果,小朋友可以在其中看到不同年代的“为什么”;《小朋友》杂志上的气球、《稻草人》故事中麦田都被具象化实景还原在馆中。
“回眸璀璨”儿童出版馆 赖鑫琳 摄
四楼“穿越时空”数字出版馆,顾名思义以“数字”为特点,用3d mapping、多媒体触屏互动等手段介绍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历史。艺术设计馆用近200件展品,让隐身在出版物之后的近300位设计师通过作品亮相。馆内展出字体设计手稿、漫画、木刻版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以及获世界最美的书等国际奖项的作品。
数字出版馆 赖鑫琳 摄
找找解放日报这张手绘版面在哪里 赖鑫琳 摄
五楼“时代之声”音像出版馆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代表性的人、物、事以及声像载体技术的演变,展示中国百年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历史。参观者可以拿起“上海街头留声机摊”的听筒,感受20世纪初⼈们的听音方式。馆内展示了《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赵元任灌录的《国语留声机片》、第一批中密纹唱片《黄河大合唱》以及《四五花洞》《渔光曲》等名曲。四面黑胶唱片墙用粗纹、中密纹、大密纹、薄膜等不同唱片介质,分别展现流行金曲、梨园戏曲、红色歌曲与名家名曲,来者可通过耳机聆听穿越时光的声音。
音像出版馆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介绍,区别于传统的单向传播,博物馆更注重实现参观者和内容的双向交互,用现代技术为参观者提供更多维度知识空间和更大便利。值得期待的是,基于5g的智慧博物馆项目即将上线,该系统立足博物馆定位和核心业务,整合馆藏资源、新闻出版业史料、产业统计分析等信息,开展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保护三大领域应用,在移动终端打造数字博物馆和智能手机导览,将为观众带来数字时代的全新观展体验。
杨浦区高校和产业资源底蕴深厚,拥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的独特历史资源。根据规划,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将和周边数字传媒产业基地实施一体化发展,市委宣传部积极支持将出版系统各类资源和文化活动落地杨浦,推动形成国家级数字传媒产业基地,支持杨浦区建设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新闻出版业品牌产品、品牌活动的首发地。
“杨浦区是人民城市概念首提地,博物馆将与属地充分合作共赢,开门办馆,将更多优秀内容资源导入社区、园区和校区,进一步放大价值、功能和影响力,成为市民的家门好去处,努力建成文物活化传承的典范。”赵书雷说。
【延伸:实现几代新闻出版人的夙愿】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和出版业的发源地。据统计,1912年至1949年间,全国80%以上、300余家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国近现代学术名著的千余种图书,近95%为上海出版百年以来,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邹韬奋、叶圣陶、赵家璧等上海新闻出版群星闪耀,大家辈出。
上海是红色出版的重要基地。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印刷出版。1921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便在上海组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
上海应有一座与其光辉新闻出版历史和地位相称的新闻出版博物馆,不仅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多年呼吁,也是全国新闻出版人的夙愿。早在2001年,政协委员就已提出在上海建设出版博物馆的提案。自2003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文成立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至今,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筹备历经二十个寒暑。
200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部市合作框架协议》,初步达成“力争共同建设中国出版博物馆”的合作意向。2011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在上海建设新闻出版博物馆。同年11月,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列入“十二五”规划筹建项目。2016年底,上海发布《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新闻出版博物馆被列入重大建设项目。
2019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杨浦区政府签订共同建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框架合作协议,博物馆自此落户杨浦。作为首个部区共建的市级重大文化项目,在市委宣传部、杨浦区共同努力下,博物馆2020年8月结构封顶,2021年4月建筑竣备,今年4月启动内测。
【链接:网络游戏展打头阵,开馆活动精彩不断】
开馆季,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准备了一系列活动迎接市民。
5楼临展厅中,由市委宣传部网络出版处和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想象直达生活——首届网络游戏视觉艺术展”,集合腾讯游戏、网易游戏、米哈游、盛趣游戏、完美世界、巨人网络、恺英网络、哔哩哔哩、蛮啾网络、波克城市、拳头游戏、莉莉丝游戏、叠纸游戏、椰岛游戏、鹰角网络、游族网络等17家参展方,包含“游戏+艺术”“游戏+音乐”“游戏+非遗”“游戏+科普”“数字+党建”“游戏道具”等多个板块。《闪耀暖暖》与南京云锦研究所合作的云锦服装、《和平精英》的“大绣和平”主题苗绣长卷,《乱世王者》与中国古兵器艺术博物馆合作的汉剑、《原神》的五夜叉木版年画等,呈现游戏与非遗传承结合的多种可能性。除了欣赏网络游戏精美原画、沉浸式体验游戏影音,还有多种游戏道具和周边产品让参观者感受游戏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8月,博物馆还将推出《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主题展》和相关科普讲座、论坛。《科学画报》创刊于1933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在90年办刊历程中积累了大量艺术性和科学性兼具的科普作品和原画手稿。展览除展示档案、原稿,还将穿插小实验、趣味互动。
博物馆还将在近期发布《上海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上海出版年刊(2021)》,主办“近现代大众读物的编写、出版和影响”学术论坛、新闻出版院长论坛,在上海书展、chinajoy、上海国际童书展等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期间,推出系列展览和活动。
【参观贴士】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地址: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
地铁:12号线隆昌路站4号口
公交:33路周家嘴路隆昌路站;813路、577路、28路、934路隆昌路长阳路站
自驾车:可停宝龙旭辉商场地下收费停车场
预约须知
1、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开馆日至8月31日采取预约入馆参观机制,后续视客流情况动态调整。
2、预约制实行期间,散客(个人)可最多提前7日通过小程序预约。未约满的参观日可当日预约,当日预约于16:00关闭。单人单次最多可预约5张门票。未办理身份证的未成年人请使用户口本上身份证号预约,12岁以下未成年人需有成年人陪同入馆。
3、预约制实行期间,团队需至少提前3日预约,20人成团,40人为上限。团队联系人需按照“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票务”小程序提供的模板填写参观者信息上传。
4、散客(个人)预约成功后,参观当日可凭预约二维码/身份证核验入馆。没有智能手机或使用智能手机有困难的参观者,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在未约满的情况下由工作人员协助进行现场预约。
5、团队预约成功后,团队联系人可凭预约信息界面至博物馆一楼总服务台核销入馆。
6、三楼儿童出版馆内“童声八音盒”展项每日开放现场免费预约。该展项提供儿童歌曲和古诗录制体验,完成录制的观众可根据现场指南下载、收藏作品。
本文作者:施晨露
标签: